PClady专访石嫣:“傻博士”的乌托邦

2013-04-24 12:18 责任编辑:fangqing 乐活人物

  (文/方悄悄  摄影/邓 迪)

PClady独家专稿,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石嫣,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博士毕业,“小毛驴市民农园”创始人,“分享收获” CSA创始人、负责人。(CSA是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社区支持农业”的简写,即让农场和社区建立一种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直接对接的关系,农民寻找愿意预定他们农产品的消费者团体,直接把健康生产的食物送到消费者家里。)2008年,石嫣还在念硕士,因为一个交流机会,去美国明尼苏达州的一个有机农场干了半年农活,亲身体验了CSA生产模式,并把这种理念和模式带回了中国,在北京当起了“城市新农夫”。

PClady独家专稿,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她在北京当农夫

  石嫣创立的 “分享收获” CSA基地,在通州马坊村的一个农家小院里。

  坐八通线到终点站土桥,再乘通13路到马坊村,城市的气息完全消失。石嫣站在院门外迎接我们,头发梳成简单的马尾,脸很瘦,看上去有点严肃——这是她惯常的表情。她不太喜欢与人寒暄。

  石嫣是中国“有机农业”的明星级人物,早年在人民大学学的就是农村发展专业,后来更出国“洋插队”半年,将CSA的农业模式带回了中国。

  随着石嫣走进办公室,一个女孩正在用大白菜和胡萝卜做蔬菜人形,她说这是给孩子们的礼物。她叫小蔚,负责社区与学校活动,悉尼大学硕士生,专业是可持续发展。去到地里,几个成员正在帮农户郎叔盖大棚,站在砖墙上的男孩叫德金,北服毕业,原来在西单的H&M上班。专门负责与农户对接的男孩叫康奇,他也是这帮人里农活干得最好的一个,宁波大学物理专业,研究光和电。穿一双解放鞋的“鸡司令”蒋科之前是做汽车发动机的,腼腆的男孩钟祥原来的专业是计算机。正在辣椒地里忙碌的女孩叫小婷,她是这帮人里年纪最小的,九零后,动物医学专业,喜欢旅游,被大家戏称为“文艺女青年”。

  石嫣无疑是这群年轻人的精神领袖,但她自己却并不喜欢这个身份。也许是因为和土地相处日久,很多的繁文缛节都被舍弃,更不会有任何等级的观念。年轻人们给石嫣取了个外号叫“傻博士”,从某种程度上说,放弃原来的专业和工作,来乡下种田的这帮人,身上都有些傻傻的味道。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PClady她域》iPad电子杂志

  点击下载最新杂志

PClady独家专稿,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别折腾了,对猪不好

  石嫣是一个很“轴”的人。高考那年,她选择了学农,这在当时全民经商的背景下本就是个另类的选择。尽管如此,大学上了四年,硕士又上了两年,老师发下来就业指导表格,在职业方向上,石嫣永远填的是“其他”。

  “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与其瞎填,不如不填。”

  石嫣的迷茫心态终于结束,是在到美国“洋插队”之后。去的时候是春天,回的时候是秋天,经历了一段春华秋实的耕耘与收获过程,石嫣决心已定:她要做能真正帮到农民的人,她要在中国发展社区支持农业。

  回到国内,石嫣却发现,要发展健康的农业,要面临的第一个挑战,是农村与城市之间几乎已经不复存在的信任关系。

  “农民会留一小块土地,不用农药,只供自己和家人吃。而城市里的人,宁愿到超市里用高价购买打上‘有机’标签的加工食物,也不会想到支持农村,付出真诚的关怀。”

PClady独家专稿,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要说服农民采取不用化肥和农药的有机种植方式,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对农民而言,实行有机意味着减产、病虫害的风险增加和人力成本的大量支出,并不如想象的那样有利可图。“分享收获”实行会员制,会员会先支付一季的菜钱,与农民共担风险。而人们之所以愿意这样做,很大原因是出于对石嫣的信任。

  尽管已经被很多媒体采访和报道,石嫣却仍然不是一个可以面对镜头自在摆POSE的人。摄影师建议石嫣用点道具,不然,抱只公鸡拍一张?

  “鸡要夜里抓,白天不好抓。鸡受了惊吓有可能不下蛋了。”石嫣说,“要不赶一头猪出来照一张吧。”

  赶猪的过程很曲折,蒋科找了根绳子想把头最小的猪绑出来,却遭遇了顽强的抵抗,尖叫声响彻了猪圈。几个人好不容易把猪撵到了角落里,石嫣却发现,小猪的身上有一处出血了。也许是刚才慌乱中蹭到了?石嫣只犹豫了一秒,就转过身来,坚决地对我们说:“别折腾了,对猪不太好。”

  这个家境优裕的城市女孩已经完全适应了农村的生活,路过一棵果树,随手就揪下来果子往嘴里送。“这是小沙果,有点涩。”她说,我们也尝了一个,的确有点涩,但却有果实原本的清香。

PClady独家专稿,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一蔬一饭,英雄梦想

  有人觉得有机蔬菜太贵了,经营者和农民一定非常赚钱。但石嫣的CSA面临的最大问题恰恰是:不赚钱。

  假设一斤有机蔬菜卖十二块,六块从农民那收购来,三块要用在流通、配送环节,再加上CSA的日常运营成本,这里的十几个年轻人,都是用最基本的费用维持着生活。

  即便这样,却丝毫不以为苦。因为有地方住,有新鲜的饭菜可吃,物欲也慢慢地降低。谁也不会背个两万块的包包下地种菜,穿得太漂亮,反而会与周围格格不入。

  2012年5月,石嫣带着原来“小毛驴市民农园”的一帮人来到了马坊村,租下一个小院,一砖一瓦地开始了改造工程。那时候屋里还不能做饭,吃顿饭还要开车去镇上。

  现在,分享收获采取的是轮流做饭制。当天做饭的王睿拿手菜是菜花,独门秘方是加入芝麻酱,可是因为放多了醋,味道有点奇怪。因为近期没有杀猪,饭桌上没有肉,但人人都用海碗盛饭,吃得干干净净。

  吃饭的时候,石嫣严肃地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不在的时候你们就吃鸡,我回来吃一顿,你们就派厨艺倒数的这几位来做饭?”

  大伙儿愣了一下,然后开怀大笑。

  当然也会谈到未来。因为“喜欢农业”而聚在一起的一帮人,谈到“分享收获”的未来,除了增加会员、说服更多的农户加入、做自己的主题餐厅之外,都会不约而同地提到一点:希望能在全国推广这种模式,让更多的农民能用健康的方式种植,让被化肥伤害过的土地得到将息,让更多的人能吃上健康的食物。

  到时候,这些年轻人会不会都成为农庄主,在中国建起一个个小小桃花源?

  这也许是很久以后的事,而现在,有土地,有朋友,有未来,对于生活,我们真的不能再要求更多了。

PClady独家专稿,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Q&A

  PClady:看到你最近出了一本《我在美国当农民》的书,那段经历对你的影响大吗?

  石嫣:影响很大。在那之前,我虽然也是学习农业的,但多数时间是在做研究,窝在宿舍里写文章,没事可以连楼都不下。在美国那段时间,我们每天八点到农场,六点收工。是真的要去除草、种菜,双手接触到泥土。这改变了我的生活。

  PClady:也是那段经历让你决定把CSA的模式搬到中国来?

  石嫣:主要是一从美国回来,我再也吃不下去学校食堂的菜了。真正的菜不是这个滋味的,随便煮煮都会很香。

  PClady:做农业毕竟不比做研究,会遇到更多困难吗?

  石嫣:其实比我想象的要好。我们“分享收获”是五月才开始运作的,现在已经有了两百多户会员。只要有信任,谁会拒绝安全健康的食物呢?

  PClady:但是,生活在远离城市的地方,不会觉得寂寞吗?

  石嫣:这个问题可以去问问我们的年轻人。他们每天都忙不过来,会员的事,社区的事,还要下地干活。基本上没有时间寂寞。

  PClady:很多人说你们这里是乌托邦,你怎么看?

  石嫣:当然来这里的都是理想主义者。也许别人说这里是乌托邦,是觉得我们有点不着调。但我觉得,反而我们想要的东西都是实实在在的,想生活得从容一点,想吃点好东西,想和土地更近一些,生活得接地气。相反,拼命赚钱去买昂贵的东西,脱离生活的本原……我觉得这才是不着调。(文/方悄悄  摄影/邓 迪)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PClady她域》iPad电子杂志

  点击下载最新杂志

展开更多
相关内容:
石嫣“分享收获” CSA基地农村
编辑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