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南庄园式建筑群体

2007-08-01 16:48 xiayi1

  莒南大店—这个以庄氏庄园为主体的村庄,曾以堂号组联起的宅第建筑闻名鲁南苏北。

  400年的岁月风沙,渐渐蚀没了这座青砖瓦屋计5000余间的大型明清建筑群,但它内存的历史文化风韵依然引人沉思……

  大店镇庄氏庄园,位于鲁南临沂莒南县城北15公里处,坐落于陡山脚下、浔河之畔,曾是我国北方地区著名的以堂号为特色的庄园式建筑群体。据史料记载,自明朝万历年间始兴,经过400多年的风雨历程,到民国年间,其势力延伸到鲁、苏、豫、皖四省,成为富甲鲁南、名扬全国的豪门大户。

  这座庄园显著特点有三:标志家族声名显赫的堂号之多,鼎盛时期计有百余家,有名的大堂号72家;庄园前堂后室四合院风格,青砖瓦房屋计5000余间,面积达15平方公里,其建筑规模国内罕见;它还是当年八路军115师司令部驻扎地、山东省人民政府诞生地。

  11月3日,我们随莒南县文管所原所长庄虔玉的脚步,走进仅存的两座堂号院落,脚踏青砖,手扶门墙,环顾古朴精美的古宅,所听到的絮絮旧事引人遐思……

卖烧饼的孩子考中进士

  这是一个鲜为人知的真实故事,也是庄氏家族兴旺发达的起点。

  400年前的明万历年间,大店村里韦氏家族势力强大。家境贫穷的庄希孟之子庄谦,弱冠之年无钱读书,只有在学堂门口卖烧饼营生。他天资聪明,记忆超群,虽不能与同龄孩子同屋读书,但他在卖饼的同时隔窗聆听先生授课,将老师所受知识烂熟于心。一天,先生王凯有事外出,临走时给学生布置下作文题目。面对题目,学堂的孩子大都抓耳挠腮面面相觑,纷纷责怪老师出题艰深。窗外的庄谦无意中一句“这有何难?”韦氏家族孩子们鄙夷的眼光纷纷投向他,谁知庄谦立刻口述文章,字字珠玑,通篇大畅,韦氏孩子们见状,纷纷向他讨教。先生批改作文时,顿觉学生不似平日水准,便一一问清情由,方知是门外卖烧饼的孩子所助使然。王凯爱才心切,立刻登门请庄谦进学堂读书,并以烧饼由学堂学生们分包、免收学费为条件,打消庄家读书求学的后顾之忧。 

  庄谦深知学习机会来之不易,更加发奋努力。在老师的精心培育下,他将《左传》、《汉书》等文章背得滚瓜烂熟,选秀才、中举人,一路过关。明万历47年(1619年),庄谦赴京荣登壬子科进士,被授汝宁府推官,后升任浙江道监察御使,巡按陕西八府。

  父庄希孟敕封文林郎,叔父庄希禹封威远将军。其后族人矢志读书,孜孜不倦者代不乏人,一开读书做官发家之路。大店的重视子孙教育成为传统,如庄谣之父曾立严规:不许新婚的儿子回家吃住,只许在学堂努力读书。庄谣曾刊印《课子随笔》教族人切磋学问,总结教学经验。清道光年间,庄在芳立“文昌学社”,庄恩植结“思成学社”,使学塾的家教水平不断提高。大店东面山上建有5间正殿做了庄氏学府。1830年,在浔河南岸建林后花园,后改为学校,设书房和学生宿舍。光绪三十年,庄余珍首倡“朱陈店中学”,开创办学新风。

  庄氏家人求学共中有进士10名、举人20名、拔贡等200余名,民国初年还有8名青年男女赴海外求学。官员上至明代巡抚、清代道台,下至民国的国会议员等任职者百余人,成为鲁南苏北最大的名门望族。科举在把一门望族中的佼佼者引入仕途的同时,庄氏族人们开始借势发迹,广置土地,占山固水,聚敛资产,一些富户开始构筑豪宅大院,随后族人竞相仿效,逐渐形成一处特色独具的庞大庄园群。

“白菜帮子”不吃香

  在大店,至今庄氏后人仍有“白菜帮子不吃香”一说。庄氏家族鼎盛时,曾占有土地和山场10万余亩,佃户2000余家,横跨4省7县,民间有“人行十日,不吃他家饭,马行千里,不吃别人草”之说。庄氏家族靠收取地租积累资本,以此大兴工商业。自清朝中叶起,庄园内的豪门宅院也以“堂号”命名,既以此显赫自家,又以此作为独特品牌在同族各业中激烈竞争。

  在现存的居业堂院落里,庄虔玉又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清末民初年间,居业堂中兄弟两人,老大庄伯鳌,老二庄伯才。老二留学日本,受到西方的科学文化熏陶,深知强工重商乃为富国强民之路,多次写信劝导大哥卖掉土地,在当地或去大城市开商店办工厂,可直到庄伯才从国外学成归来,大哥也未接受弟弟的主张,乐此不疲地当土财主,庄伯才当面说他大哥是“白菜帮子”,渐渐地,这话被演义成脑袋不开化的土地主,齐话:“白菜帮子不吃香!”

  大店庄氏从清末开始兴办实业,至抗日战争,其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历经半个多世纪,期间虽屡遭社会动荡,仍达到了相当规模。据史料介绍,抗战前,庄氏家族在外地兴办的工商业主要有:贸易公司5处、车行3处、汽车站2处、钱庄银行7处、煤矿1处、针织厂3处。1907年,庄氏族人在大店镇北门里设立了“小广寒”电影院(手摇发电),还在济南开设了山东省第一家电灯公司。民国年间,在大店庄的主街上,庄氏家族当铺商号林立幡展,饭馆茶室遍布街巷,药铺账房随处可见,72堂堂堂有自己的工商业项目。

荒唐之举“出鹰殡”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在庄氏家族堂号名目繁多的宅院里,既走出过为政清廉的一批官吏和一些兴办实业的民族企业家,培育出几十位进步的知识精英,但也有一些子孙游手好闲不学无术,横行不法。随着社会变革,这个地主庄园逐渐走向腐朽没落。庄氏后人认为,庄园的没落不仅有社会变革的客观因素,也是不修身难以齐家的悲剧。流传甚广的“出鹰殡”事件,就是庄氏家族不肖子弟闹出的荒唐恶作剧。

  1923年3月2日,大店中和堂少爷庄善昌和仆人外出放鹰捉兔,不料鹰未驯好,直向农舍里的鸡扑去,前王庄村农民魏学墩正在门前捣粪,忽见一只鹰飞来抓他家的鸡,一锨连鹰带鸡拍死了,他提起鹰一看,见脖子上挂着一个铜牌,知道糟了。这时,庄善昌领着仆人赶到,见此情景暴跳如雷,将魏学墩毒打一顿,不仅让他出钱赔鹰,还逼着魏学墩以葬父之礼给鹰出殡。魏的母亲卖掉自家仅有的两亩土地,找人做了1米多长的棺材,并请了吹鼓手,让魏学墩为鹰出殡、立碑。这件事激起人们极大愤慨,居业堂堂主庄余珍也认为中和堂的做法有损大店庄氏家族的声誉,狠狠训斥庄善昌父亲庄怡教子不严,中和堂家人只好派人给魏学墩一些钱粮,并赔礼道歉。1943年,中共莒南县委组织群众平掉鹰坟,砸断鹰碑。上世纪70年代,上海电影制片厂以此事为题材,拍摄了电影《平鹰坟》,出鹰殡一事从此闻名全国。

  另外,松柏堂浪荡公子庄平舟试枪打死长工,另一家财主打死烧火丫头等一系列事件,无疑为庄氏庄园蒙上层层阴影,加速了地主庄园的崩溃。加之后来保护不善,偌大个明清庄园只剩下两个堂号的旧宅。

  庄氏庄园堂号是为标志其家族尊贵显赫而别名的,以区别于寻常百姓,同时也是他们兴办工商业时的品牌称谓。堂号从清中期开始兴起,随着庄氏分支门户的兴衰,堂号也在不断发展变化,起始由慎守堂、恒山堂、明伦堂等5个堂号标新立异,逐渐发展扩大成150多个堂号,其中实力雄厚的有72个,这是庄氏庄园独特的文化现象。在大店庄氏堂号中,有的还兴文社办学堂,如清嘉庆年间强忍堂兴办的文昌社,清道光年间双榴堂办的思成社,光绪三十年(1904年)居业堂首创的大店中学等。


向下展开
编辑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