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妆

额妆由来

  传说及发展

  语本《太平御览》卷九七〇引《宋书》:“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之华,拂之不去。皇后留之。自后有梅花妆,后人多效之。”

  又名“梅妆”。宋陆游《湖山柳姑庙》:“汀月生眉黛,溪梅试额妆。”

  南朝梁简文帝在诗裏说的:“同安鬟裏拨,异作额间黄。”

  除此之外,另一样耳熟能详的装饰物“花黄”亦源自於此,花黄是佛妆的延伸,女子们开始用黄色硬纸或金箔剪制成花样,使用时粘於额上,形状有星、月、花、鸟等,故名“花黄”。

  北朝的花木兰代父从军,载誉而归后,也不忘“当窗理云鬂,对镜贴花黄”。

  记载

  孟晖所著的《潘金莲的发型》中,对花钿有着极为详尽的描写: “一般多是指用彩绢、彩纸等剪、刻成的小饰物,如立春日的“春胜”、人日的“人胜”等等,这类花饰通称为“彩胜”。

  注:彩胜因为是用绢罗、彩纸剪、刻成的,所以呈薄片状、平面化,很接近后世的“剪纸花”。因此,这里所说的“花胜”,作为一种“耀首之饰”,应该是指唐代女性贴在脸上或鬓上的小花片,而不是指绒花、绢花这一类簪戴在发髻上的立体的、仿真的人造花朵。这些小饰物一般都是非红即绿,在诗文中,红的花钿被叫作“朱钿”,绿的叫“翠钿”,此外还有金色的就叫“金钿”,黄色的则称为“花黄”,安贴花钿,是利用一种特殊的“呵胶”,“呵胶出辽中,可以羽箭,又宜妇人贴花钿,呵嘘随融,故谓之‘呵胶’”(宋叶廷珪《海录碎事·百工医技》)。这种呵胶,只要对着它呵嘘一会热气,就能变得软粘,所以“宜妇人贴花钿”。显然花钿就像今天的邮票一样,在背面涂有呵胶,平时是干的,当女性需要的时候,也像今天使用邮票一样,用舌头去舔润一会,让呵胶遇热变软,然后就可以贴用了。”

查看详情
编辑推荐
相关知识点
相关文章

额妆由来

猜你喜欢
相关专区 TAG推荐
美容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