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2-17 00:06 狗狗健康
古代牧羊犬
一、犬咽炎
【疾病简介】
咽炎是一种咽黏膜及其深层组织的炎症。多数原发性咽炎是因粗硬的食物、尖锐异物、化学药物或冷热等机械性刺激所至,如骨块、鱼刺划伤、冰冻食物、投药不当或误食有刺激性的药物等,此外还可由邻近组织器官的炎症蔓延而致,如口炎、牙龈炎、淋巴结炎等。
【诊断要点】
发病初期,病犬头颈伸展,采食缓慢,不愿活动,触压咽部时,病犬躲闪,随着病情的发展至采食困难或不食,表现伸颈摇头,欲食而不敢,流涎,并发咳嗽。若咽部炎症十分明显的动物,可出现全身症状,精神不振,体温升高,咳嗽,咽部触诊敏感,颌下淋巴结肿胀,咽喉部红肿,扁桃体肿大。根据病史和临床症状,即可确诊。
【防治措施】
(1)加强护理:将病犬置于温暖、干燥、通风良好的犬舍内,给予流质食物,勤饮水。若异物存在,应在全身麻醉情况下,从口腔将异物取出。给予流食,除去冰冷食物的刺激。重症不能吃食时,应停止喂饲,可静脉注射10~25%葡萄糖液,或行灌肠,以补充营养。
(2)消除炎症:为了促进炎性渗出物的吸收,可用温水或白酒于咽部温敷,每次20~30分钟,每天2—3次。或咽部涂擦10%樟脑酒精,或用复方醋酸铅散涂敷等。重症病例应配合全身疗法,注射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如青霉素2~4万IU/kg、地塞米松0.1-0.5mg/kg肌肉注射;或用氨苄青霉素0.2-0.4mg/kg加地塞尔松加2%的普鲁卡因0.5mL做咽部封闭,2次/天。
【编辑点评】
咽炎是咽粘膜及其深层组织的炎症。临床上患犬以吞咽障碍,咽部肿胀,触压时敏感为特征。原发性咽炎在犬比较少见,主要是由于吞食冰雪和吞食温度过高的食物,或因异物刺激,损伤咽部粘膜所致。咽炎多继发于口腔感染或全身感染。病犬初期采食缓慢,以后采食困难或无食欲。常有空口吞咽、流涎、呕吐和咽部粘膜充血等症状。若疼痛严重,病犬拒绝饮水。咽部触诊,敏感性增强。有的病犬会出现乏力、拒食、咳嗽和体温升高。临床上根据吞咽困难,咽部肿胀及触压敏感,不难诊断。
蝴蝶犬
二、犬蛔虫病
【疾病简介】
犬蛔虫(犬弓首蛔虫)呈淡黄白色,头端有3片唇,体侧有狭 长的颈翼膜。犬蛔虫的特点是在食道与肠管连接处有1个小胃。雄虫长50~110毫米,尾端弯曲;雌虫长90~180毫米,尾端直。狮蛔虫(狮弓蛔虫)颜色、形态与犬蛔虫相似,但无小胃;雄虫长35~70毫米,雌虫长30~100毫米。蛔虫虫卵在外界适宜的条件下,发育为感染性虫卵,被犬吞食后,幼虫在小肠内逸出,进而钻入肠壁内发育后返回肠腔,经3~4周发育为成虫。
犬蛔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适宜条件下发育为感染性虫卵。3月龄以内的仔犬吞食了感染性虫卵后,在肠内卵出幼虫,幼虫钻入肠壁,经淋巴系统到肠系膜淋巴结,然后经血流到达肝脏,再随血流达肺脏,幼虫经肺泡、细支气管、支气管,再经喉头被咽入胃,到小肠进一步发育为成虫,全部过程4~5周。年龄大的犬吞食了感染性虫卵后,幼虫随血流到达身体各组织器官中,形成包囊,幼虫保持活力,但不进一步发育;体内含有包囊的母犬怀孕后,幼虫初激活,通过胎盘移行到胎儿肝脏而引起胎内感染。胎儿出生后,幼虫移行到肺脏,然后再移行到胃肠道发育为成虫,在仔犬出生后23~40天已出现成熟的犬蛔虫。新生仔犬也可通过吸吮初乳而引起感染,感染后幼虫在小肠中直接发育为成虫。
【诊断要点】
(1)临床症状 逐渐消瘦,粘膜苍白。食欲不振,呕吐、异嗜,消化障碍,先下痢而后便秘。偶见有癫痫性痉挛。幼犬腹部膨大,发育迟缓。感染严重时,其呕吐物和粪便中常排出蛔虫,即可确诊。
(2)实验室检查 可采用饱和盐水浮集法或直接涂片法,检验粪便内的虫卵进行确诊。
【防治措施】
(1)定期检验与驱虫 幼犬每月检查1次,成年犬每季检查1次,发现病犬,立即进行驱虫。可用左咪唑,10毫克/千克体重内服。或用甲苯咪唑,10毫克/千克体重,每天服2次,连服2天。磺苯咪唑15毫克/千克体重或用噻嘧啶(抗虫灵)5~10毫克/千克体重,内服。或用枸橼酸哌嗪(驱蛔灵)100毫克/千克体重,内服。
(2)搞好清洁耳卫生 对环境、食槽、食物的清洁卫生要认真搞好,及时清除粪便,并进行发酵处理。
【编辑点评】
犬蛔虫病是幼犬最常见的一种寄生虫病。主要危害3周-5月龄的幼犬,重者可导致死亡。蛔虫病是幼犬肠套迭的主要因素之一。犬蛔虫病是由犬蛔虫和狮蛔虫寄生于犬的小肠和胃内引起的。在我国分布较广,主在危害1~3月龄的仔犬,影响生长和发育,严重感染时可导致死亡。
犬弓首蛔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适宜的条件下,经10-15天发育为感染性虫卵,当感染性虫卵被成年母犬吞食后,幼虫随血液到达体内各组织器官中,形成包囊、幼虫保持活力,当母犬怀孕后,幼虫随血液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所以胎儿在母体子宫内已经感染了。当幼虫在胎儿体内随血液循环到达肝脏时)变为第三期幼虫,当胎儿出生后,第三期幼虫已移行到肺脏,在肺中停留一周后,变为第四期幼虫,随呼吸进入气管至咽部。当幼犬吞咽时被咽入胃中然后进入小肠中。幼犬出生3周后小肠内的蛔虫已发育为成虫。所以幼犬在一个月左右最易发生蛔虫性胃肠炎。
西施犬
三、犬糖尿病
【疾病简介】
糖尿病是一种多病因代谢性疾病,其特点为慢性高糖血.体内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作用缺陷,引起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紊乱。犬猫糖尿病发病率为0.2%~1%。人糖尿病分Ⅰ型和Ⅱ型。Ⅰ型为胰岛功能损伤。无法分泌胰岛素,依赖补充外源性胰岛素治疗,故也称依赖性糖尿病;Ⅱ型糖尿病大多数存在胰岛素抵抗现象,或既有胰岛毒分泌功能受损,又有胰岛素抵抗,即机体对自身胰岛素敏感性降低,使血中糖无法进入机体细胞被摄取利用,影响了糖的代谢。在犬猫糖尿病中,几乎100%的犬和50%的猫,都是I型(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患猫的另50%是Ⅱ型(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
【发病原因】
引起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相对或决定缺乏的常见原因有慢性胰腺炎,胰腺萎缩,胰腺肿瘤,胰腺损伤等。另外,内分泌系统异常和神经系统损伤,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生长激素等过多,以及脑震荡,脑出血,脑肿瘤等也可以引起糖尿病。饲料单一,长期过多的饲喂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造成动物过肥,肝脏脂肪堆积,阻碍糖原的储存。此外遗传因素也是本病的发生的一个因素。
【发病症状】
发病较缓慢,早期不易被发现,其典型的症状是:“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减少。食欲打进。病情加重时尿量增加3-5倍,尿比重增高达1.060-1.068,尿和呼出的气带有特殊的芳香的甜味(类似烂苹果味道),进一步发展会出现顽固的呕吐,腹泻,发生酸中毒。最后陷入糖尿病性昏迷。约有半数动物早期开始出现白内障。猫很少发生。尾尖发生坏死。
【编辑点评】
我们都知道,很多上了年纪的人或者是有些肥胖的人比别人患上糖尿病的几率更高一些。各位家长们,其实狗狗也会患糖尿病呢,并且高龄老狗狗和有些肥胖的狗狗更容易患上呢。本病的治疗原则是降低血糖,纠正水、电解及酸碱平衡紊乱。口服降糖药,常用的药物有乙酸苯磺酰环己脲、氯磺丙脲、甲苯磺丁脲、优降糖等。一般仅限于血糖不超过每百毫升200mg,且不伴有酮血症的病犬。目前关于猫狗的糖尿病照护以人类医学为基础。控制您宠物的糖尿病并不难─兽医将会示范如何实行。许多对犬科动物的糖尿病有研究的专家们将和BD一起帮助您学习关于糖尿病狗的信息,以及如何治疗。对许多狗而言,BD胰岛素注射针筒可让注射更加舒适。
约克夏
四、犬心丝虫病
【疾病简介】
心丝虫症之病原为 Dirofilaria immitis,为经蚊叮咬所传播之血液寄生虫症,可感染任何年龄之犬只,于猫身上亦有发现,国外研究报告显示流浪猫罹患心丝虫症之比例为4~15%,由于猫之心脏较小,一旦罹患此病,死亡率高于犬只颇多。
心丝虫之成虫寄生于犬猫之右心与肺动脉处,成虫会产下幼虫,于血液中循环,蚊子叮咬感染心丝虫症之犬猫后即携带心丝虫之幼虫,幼虫于蚊子唾液腺蜕变成为具感染力之幼丝虫,再经由蚊子叮咬其他犬猫而感染。犬猫可重复感染本病。
【发病症状】
由于成虫寄生于心脏内,造成心脏破坏,逐渐影响犬猫健康,故于罹病之初犬猫无明显不适,于感染一段时间后,逐渐出现运动不耐、咳嗽、呼吸急促,过去常被误诊为气管炎或普通心脏病。后期则出现心肺衰竭、贫血、肺积水、腹水、黄疸、肝肾衰竭死亡。
【防治措施】
(1)、驱杀成虫:应用钠硫胂酰胺,剂量为2.2毫克/千克体重,静脉注射,1日两次,连用两日。静脉注射时应缓缓注入,药液不可漏出血管外,以免引起组织发炎及坏死。或用盐酸二氯苯胂,剂量为2.5毫克/千克体重,静脉注射,每隔4~5天1次,该药驱虫作用较强,毒性小。
驱微丝蚴:用左嘧啶,用量为10毫克/千克体重,口服,连用15天,治疗第六天后检验血液,当血液中检不出微丝蚴时,停止治疗。或用伊维菌素(商品名害获灭lvomec),用量为0.05~0.1毫克/千克体重,1次皮内注射。或用倍硫磷,每千克体重皮下注射7%溶液0.2毫升,必要时间隔2周重复1~2次。还应根据病情,进行对症治疗。
(2)、防止和消灭中间宿主:防止和消灭蚤、蚊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也可采用药物预防:乙胺嗪(海群生)内服剂量6.6毫克/千克体重,在蚊、蝇活动季节应连续用药。对微丝蚴阳性犬,严禁使用乙胺嗪,必须先用药杀灭成虫和微丝蚴后,才能开始用乙胺嗪进行预防。
【编辑点评】
犬,猫于四个月大时,即可进行心丝虫之预防,文献指出犬猫于六个月龄前血液中不会出现心丝虫幼虫,故于六个月龄前进行心丝虫之预防是不需先进行检验的,超过六个月龄再进行预防则建议先检验是否感染较佳。定期给予犬猫心丝虫之预防药物,减少被蚊叮咬的机会,为本病之预防之道。心丝虫感染严重的犬使用驱虫药物时要慎重,寄生在心脏内的心丝虫死亡、脱落可能堵塞动脉管,引起更严重的后果,需慎重使用。(图片来源:华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