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与怀石料理

2012-06-12 13:57 责任编辑:wenjinli 乐活_美食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怀石料理也是与“茶道”一起发展起来的。“茶道”可以说是一种隆重的品尝茶的仪式,也是接待贵客的方式之一。如果在请客人喝茶时,客人腹中饥饿,不仅对身体不好,而且影响品茶。因此,在举行茶道仪式时,在请客人品茶以前,先请客人吃点心或便饭,然后再请客人喝茶,效果好得多。这就是在茶道仪式中产生的“怀石料理”的本意。经过几百年的演变,现在“怀石料理”作为一个古老的方菜,其特点是在菜的烹制方法上一直采用古代沿袭下来的程序,尽量保持原材料本身的味道。原料上以鱼和蔬菜为主,每个月要有当时季节里有代表性的鱼和蔬菜,因此每个月的菜单也是不一样的。

  素斋与正式日本宴席形成后,今天我们常见的日餐的烹饪法和模式基本都有了,但前者受到食材的限制,后者则以追求仪式为主要目的。因此这两样很难成为通俗性的饮食。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怀石料理,正如大家所知,与茶道的发达有着密切关系。

  我们从与料理的关系着手,简单回顾一下茶道的历史。素斋是基于禅院的茶礼产生的,这在前文已说过了,由于茶具有提神醒脑的作用,在镰仓末期就已被大众接受了。那时曾有过叫做“群饮佚游”群饮佚游:众多武士聚集一堂,尽情享受斗茶游戏、召开连歌会,建武三年(1336年)足利尊氏通过《建武式目》将其当做群饮佚游而禁止。的斗茶游戏,就是大家竞猜喝的茶是不是京都的栂尾茶,猜中的有奖品鼓励,后来《建武式目》禁止了这种游戏。

  《太平记》卷39也记载了佐佐木道誉在大原野的花会。花会上提供了“百味之珍膳”,还预备了斗茶百次需要的奖励品,准备的东西堆积如山。从这个记载我们知道,斗茶之际的用餐是附属其中的,斗茶是起源于中国宋代的一种饮茶法。

  室町初期完成的《吃茶往来》中,批判了斗茶,并对用餐作了如下的说明。首先,就着水纤(切开的葛粉羮片 译者注)喝三次酒,再吃点冷素面后饮茶,然后就着山珍海味等送饭入口,最后再享受干果子等甜食。大概室町初期的茶会上,已出现了伴随茶道的怀石料理的原型了吧。

  室町时期,形成了“不事茶道的不属于人类”的风气,后来出现的《山上宗二记》中记载,小商人、手艺人之间也盛行饮茶聚会。除斗茶外,也有在厨房组织的喝劣质茶的百姓聚众,各式各样的茶会都有。例如在泡澡后组织的饮茶会,叫做“淋汗茶道”,很受欢迎,那是在轻松气氛下举办的茶会。

  奈良僧侣珠光从追求风雅的想法出发,创造了新的茶道。珠光随一休宗纯师傅学习坐禅,达到了茶禅一味的境界,正如他在《珠光心之文》中所记“模糊和汉界线,最为重要”的那样(林屋:一九七二),一改以前的尊崇舶来品的风气,确立了以和汉融合为目标的独特的闲寂茶道观。

  继承其茶道风格并将茶道简朴化的是他的弟子武野绍欧武野绍欧:室町时代末期的茶人。继承珠光开创的闲寂茶道,设计了三叠半、三叠、二叠半的铺着榻榻米的小房间。千利休被认为是其门人,但近年也有人提出异议。,他更加重视“心”态,而意不在茶室和茶具。也就是将茶道中饮食的存在方式当做一个问题,认真思考了茶道中饮食的基本理念。就这样,怀石料理是通过闲寂茶道探求作为一个饮食体系的模式的。

  在珠光和绍欧以前的茶会上,茶是个附加的配角,主要供应的是两道主菜、三道主菜甚至更多的食物,举办的是盛大的酒宴。说起茶来,如果是浓茶的话,因其强烈的提神作用,所以和酒一起能起到刺激神经、活跃气氛的作用。所以茶聚会就是用兴奋神经的植物兴奋神经的植物:未将其当做能量源,但能作用于中枢神经。主要有coca、烟草、大麻、罂粟等,能使人产生幻觉,效用强烈的东西可作为致幻剂。茶中也含有微量致幻成分,但其性质已被接受。在那以前的日本社会,这类刺激性饮料极少,所以将抹茶沏得很浓,以期发挥兴奋作用。让人体验迷醉的场所,有极强的娱乐性。

  在闲寂茶道中,茶会不是单纯的吃吃喝喝的场合,重点在于品茶、享受茶。所以绍欧有必要逆转餐饮与茶的关系。如果从茶道本身的目的出发,茶事的餐饮不能过于强势,史料记载上虽也有些问题,但在《对绍欧门第的法度》中规定,伴随茶道的餐饮不可超过一汤三菜(筒井:二二)。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但是即使简化了餐饮,在茶会结束后的阶段,也基本上是大家放浪形骸的酒宴。针对这种现象,绍欧的一位弟子千利休千利休:安土桃山时代的茶人,千家流茶道的开山始祖。注重精神追求的闲寂茶道经他完成。曾仕织田信长、丰臣秀吉,被称为当代首屈一指的茶人,后因得罪秀吉被命切腹自杀。,将类似于酒宴的后半段与茶会切断联系,更重视闲寂的精神追求,尝试将茶会当做纯粹的品茶的场所。而且利休认为提供一汤三菜的餐饮最为理想,不可在数量上超越。

  在这种闲寂的审美意识的指导下,新的餐饮模式怀石料理于16世纪形成了。在茶道中伴随着闲寂茶风的发展,怀石料理的内容也完备了,但约定其最终模式的是利休。

  从茶道与禅院的茶礼关系考虑,不可小看素斋对怀石料理的巨大影响。怀石料理中虽有饭桌形式的,但基本上是放在木制方盘中享用的怀石膳。用膳的形式很重要。

  与正式的本膳料理相比,怀石料理采用了膳形式的一部分,很明显它继承了本膳料理的一部分形式和烹饪法。可以说,怀石料理吸收了素斋与本膳料理的长处。

  利休时代一般采用“会席”的叫法,“怀石”的叫法(“会席”与“怀石”这两个词的日语发音相同 译者注)出现在江户时代的元禄时期,最早见于伪书《南方录》《南方录》:关于千利休的茶道书,在茶道界极受重视,但对其成书多有疑问。据说是元禄三年(1690年)由黑田藩家臣之长立花实山发现。大阪南宗寺的僧人南坊宗启写的详细记录利休的言行、秘传、茶会等的书,有人认为是在利休死后百年忌时所作伪书。。该书称,怀石在禅林中叫做菜石,将烤热的温石放入怀中以温暖肚腹之意。这来源于禅的修行僧将温石入怀以缓解空腹感的故事,在茶事中,将提供的简单饭食称做怀石。

  近世后期时,很流行宴会式的会席料理,所以有必要将茶道的怀石料理区分开来。下一章将会提到,会席料理是怀石料理发展延伸出来的事物,指围席享受美食之意。如果考虑茶道与禅宗的关系,再思考怀石的来历,那么与茶道相伴的怀石料理的叫法还是众望所归。在茶道中,将接待来客称为茶事,茶事仅指为客人斟茶,还包括必须要提供怀石料理的意思。

  茶道有“一生一次”的说法,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心怀诚意待客,品味茶与料理。而且茶人要在有限的几道饮食中,凝聚无限的趣味。所以茶人必然要追求敏锐的季节感,重视应时食材的巧妙搭配,追求摆放食物的色彩搭配、平衡感、立体感等,追求食物与器具的最理想的和谐,以及掌握好端出食物的最好的时机等。这些即使在今天的日本料理中,也是最明显的优点,它来源于怀石料理的思想性。

  关于怀石料理,耶稣教会的巡查师罗德里格斯(Joao Rodriguez)在其17世纪60年代写的《日本教会史》中,作了如下意味深长的观察。“在茶道的宴会上,舍去了多余的烦琐的部分,改变了宴会旧有的习惯,给予了日常饮食方式巨大影响。”

  罗德里格斯对餐饮的态度是,赞赏舍弃那些装饰性的门面性的、冰冷的东西,代之以温暖的充分烹饪过的饮食,在恰当的时机提供上来,具有充实饱满的内容。

  以前的本膳料理有很强的仪式性,为了好看而加入金银的装饰,食物也是提前做好放置在那里的,用餐时还有繁文缛节的约束。怀石料理打破了这些旧习惯的约束,即使从外国人的眼里看来,也是很合理化的餐饮,是茶道中闲寂精神滋生出的绝佳的餐饮形式。怀石料理的出现,称得上是日本餐饮史上的一大变革,最好的餐饮模式诞生了。

  感谢广州香格里拉大酒店提供菜色及拍摄场所。

展开更多
相关内容:
怀石料理茶道
编辑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