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28 16:24 angelyip
12月26日,华西都市报全国独家重磅发布“2012第七届中国作家富豪榜”全新子榜单——“网络作家富豪榜”,该榜单首次将中国网络作家的生存状态和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脉络完整而清晰地呈现出来。著名网络作家唐家三少、我吃西红柿、天蚕土豆分别以3300万、2100万、1800万的版税收入荣登“网络作家富豪榜”前三甲。
这20名上榜的网络作家,在文学网站行情是以1000字1.4分钱起步,但凭借自身的坚持不懈,在短短5年内敲出1.77亿元的个人财富!
往年的“中国作家富豪榜”都单纯是榜单发布,而今年将首次举行盛大的“颁奖典礼”,这也是一次属于作家的“奥斯卡”,他们不光要第一次集体踏上红地毯,而且还要获得“中国作家富豪榜金像奖”,作家们也可以第一次尝试走红地毯的滋味。
3300万、2100万、1800万,不知道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金750万的莫言是不是开始咋舌了,之前自己获得了750万的“巨额”奖金不知道怎么花,那么这些赚的盆满钵满的网络作家是不是也为钱多得没处花而烦恼呢?莫言的750万是不是显得上不得台面了呢?而那些日子过得拮据的传统作家是不是也抱怨自己没有走上网络这条路呢?更有不少人认为目前的图书市场萎靡,而电子市场将会取代书店。真的会这样吗?是一派胡言还是有所依据的?今天咱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一本万利——网络写作
以前,人们总是羡慕那些作家,可以出版一本自己的作品,可是今天,由于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网络写作,因此产生了大量的网络作家,他们仅仅依靠一部电脑,就可以改变现实,改变命运,乃至名扬天下……当你走在大街上的时候,也许站在你旁边的就是一位知名的网络作家还说不准。可是为什么人们不再热衷于以往传统的写作方式,而是钟情于网络写作呢?
1.网络传播快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中国网民到2000年底有2250万,至今网民则以超过了两亿,而不少网民都有在网上阅读的爱好,咱们就按最保守的10%来计算,那么有阅读爱好的网民都超过2000万人。网络阅读的便利,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不再热衷于跑书店买书了,直接百度一下书名,搜索出来的结果就有成千上万个,你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格式来阅读,这不是比读书阅读更要快捷方便吗?
再说,网络传播的速度之快是超乎人们的想象能力的,咱们就看娱乐圈的事情来看就知道了。今天才在网络上播出的新闻,不到一天的时间,就早已是街知巷闻,不再是新闻了。那么,对于那些急着想要早点成名的作家来说,与其出版一本传统的图书在书店等候着人们上来选购,还不如在网络上写作,通过高速的网络传播,也许永不了几天你的作品就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了,所以为什么不在网络上写作呢?
以前有人认为,互联网是一种全新的生产工具,它是人类历史上最快的脱贫工具,现在看来确实如此,因为凭借着网络,很多人成为了当红的网络作家,圆了自己的作家梦,改变了现实!
相关视频:
媒体首次发布中国网络作家富豪榜:唐家三少居首
2.读者多
随着互联网在生活中的普及和应用,网络文学日益兴盛。网络作家也正在慢慢进入中国主流文学视野中。以《第一次亲密接触》的风靡为起点,中国网络文学已走过10年,从零星散落的文学小品发展成蔚为大观的文学海洋,从少数网民的闲情享受发展千万网民的共同分享。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国内知名文学网站、频道注册的网络作家达110余万人,在线作品280余部,作品日更新量120000余章、5500余万字。
这么高的作品量只因网络的读者多,可用不计其数来形容。网络作家的收入,其中大部分是靠网络的点击量来计算的,看看这网络作家富豪榜,就知道这些作家的作品的点击量有多大了,可想而知他们拥有了多少的读者。
3.赚钱多
曾有作家在省作协的会议上抱怨,自己现在全靠兼职当编剧,才能养家糊口。此前,“中国作家富豪榜”创始人也向媒体透露:“中国作家群体的贫富差距令人震惊,有的作家一年收入远超1000万元,而有的作家辛苦一年挣不到10万元,还有作家全部存款不足5万元。”传统作家在名气上要远高于网络作家,可是要说到赚钱,那么传统作家就远远比不上网络作家了。
文学网站为写手们制定了一个复杂的收入体系。由于电子版作品的阅读要收费,网站可以采取分成的做法,以稿费形式将这部分收入支付给作者。网站还会给作者提供各种“福利”,例如:每天更新作品达到一定的数字,就给作者发放“全勤奖”,这看上去就像是公司对员工的鼓励。
在你没有成名之前,也许你在网络上会一穷二白,没有任何的收入,可是随着你的知名度上升,作品点击量上升,那么你的口袋也会越来越鼓的。3300万、2100万、1800万,你羡慕了吗?
二.万人独木桥——实体出版出路窄
国内最大的民营连锁书店“光合作用”倒闭的伤感还没消散,家电经销商苏宁高调涉水图书的举动,又让网上图书大战从“双雄会”变成了“三国杀”。
今年11月,主打数码3C产品的家电经销商苏宁的易购网上商城,一夜之间书香四溢,《乔布斯传》、《步步惊心》等热门图书一应俱全。易购网宣称,该网站一次性上线图书数量达60万册,销售规模仅次于当当网。同时,“0元售书”、“1.5折起开抢”等活动,又给火热的网上图书大战再添一把火。对于新同行的入局,京东、当当网等老牌图书电商,不约而同选择了用优惠大战作为“见面礼”。眼下,当当网打出了图书满100返200最高返400的降价旗号,京东商城开展其“6连发”的第3波,畅销书1-3折限时抢购,应对由苏宁易购图书频道上线所促发的图书价格战。
不过,就算三大电商不让利促销,图书不赚钱已经是业界公认的现实,占据网上图书市场40%份额的当当网,成立10年才勉强盈利;而京东商城也宣布图书音像3年内不盈利。
很多人以为实体出版很赚钱,可是事实不然,不然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实体书店倒闭了。为什么实体出版部赚钱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作家版税低,你只是出版老板的一枚棋子
大陆的版税制度更加倾向于作者,因为大陆一般都有第一次印刷,也就是首印多少,而作者则最少可以得到这个起印数的版税,譬如一本17—20万字的小说,约定6000册的首印,那么你最少可以拿到10500元,出一本就是一个万元户,哪怕最后没有卖不出一本都不关你的事。
网络诞生以后彻底改变了稿费制度。大概在三四年前,大陆某些网络开始引入按“点击率”和作者分成的制度。具体方法是:网站向网友卖“年卡”(大概一年十元人民币左右。)网友凭此卡在该网站上阅读图书。具体阅读哪部书都有点击率记录。网站根据点击率和作者分成。作者大概能分到百分之十五左右,高于传统出版业。但传统出版业一本书至少要印数千册,稿费数千元到一万多元。而点击率有可能只有几百次,几千次,合成稿费只有几十元。
传统出版的版税低,大部分钱都进了出版老板的口袋,还怎么赚钱呢?
2.宣传力度和传播面都没网络大
网络的传播速度快,并且宣传力度和传播面都要比实体出版的要大,也许同样花1万元作为推广资金,那么在网络上宣传起来要比实体的效果不知要好多少倍了。除非你是很有名的大牌作家,出版商或者出版社愿意砸钱给你宣传,否则小透明翻身的几率微乎甚微。
3.爱贪便宜的国人——不喜欢花钱买实体书
新华书店旗下九月网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读者已经开始接受对电子书的付费阅读,但是用户对电子书缺乏拥有感。从读者的角度来分析,电子书和纸质书在内容上是相同的,但是在阅读体验上却有本质的不同。
用户能够接受电子书付费的模式,也说明用户对电子书的认可。对于价格的接受,更多的读者希望电子书的价格能够更低些。而实际上,电子书的价格优势在此项调查中明显体现。一本纸质书的产生,需要印刷、出版、运输、销售等多个流通渠道,而在电话回访中,大部分的读者也对纸质书的购买成本叫苦不迭,大部分的读者一年花费几百元购买书籍,而少数读者甚至几千上万。从价格来比较,电子书的具备较强的优势。电子书的二次加工成本相对较低,只需要进行一次数字加工,即可多次授权阅读。
4.灯火阑珊处空无一物——书店难觅
你是否有试过在很多地方走了几条街都找不到一家书店呢?你是否觉得要找一本自己心仪的图书很难呢?
图书行业日渐消亡,书店因为难盈利大规模的倒闭,这就使得你难以轻易地找到一家实体图书店。可是不管是实体书的购买还是电子书的购买,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足不出户即可完成,省去了消费者消费者购书的时间成本和物流成本,大大降低了读者的阅读成本,还给读者提供了很多的便利。
5.知识版权不值钱——盗版横行,国家保护只是版权的法律法规太过薄弱
盗版横行,国家保护只是版权的法律法规太过薄,使得盗版书也为大众所熟悉,行内人士一般不直接称呼盗版书为“盗版书”,而习惯称之“B版”(称正版书为“A版”)或“仿真版”,这样纯粹为的是叫起来不那么刺耳,如同称呼“妓女”为“性工作者”一样。在当前中国,所有读过书的人,都会曾经不同程度地接触过盗版,有些还成为盗版的忠实拥趸者,非盗版不买。从中小学教材到大学教辅,从《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刷馆版)到各种畅销书,从考试试卷到城市地图,从所谓的“内部资料”到各种培训教材,你能想到的图书品种,只要有销量,都会无一例外地遭遇盗版。
另外,图书行业编辑这方面也有以下原因:工作时间长,要看很多文,压力大;基本工资少,绩效工资很多不能兑现——由于图书要上市一段时间才能看到绩效,而绩效一般都是一季度或者半年结,很多人提前辞职的话,连绩效都拿不到;由于工资低,图书行业人员流动也大,对新人写手的栽培也有限,很多出书条件也必须是要名家,行业文化脱节也比较明显。
综上所述,所以,大部分的作家宁愿写网络文积攒人气,而后出版,也不愿意直接出版。很多名作家甚至因为实体实在不赚钱,而转战成为了编剧。
三、最苦逼的图书编辑。
可以说,在出版产业链中,图书编辑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寻找作家、联系写手、书籍策划包装、跟踪出版直到上市,图书编辑们一直都在像陀螺一样全程跟踪,但恰恰代表最重要环节的编辑,往往也是最苦逼的那类人。
1.首先,图书编辑工作时间长,压力大。
为了找出好作品,编辑要长时间的在网上淘好作品,不管是签不签的文章,你要判定他的好坏,首先就要看个几万字。在这过程中,能签的作品几率根本不到10%,眼睛受累也就算了,事倍功半是让人没有成就感的事之一。
没有好作品签,必然会影响自己的绩效,这直接关系到生活的问题,让编辑承受不小的压力。
2.其次,图书编辑工资低。
图书编辑一般拿的是绩效工资,基本工资都不高,而图书行业的绩效是不那么容易到手的。图书制作都会有一个较长的周期,而一直到图书上市后的几个月内,编辑的绩效才能得以结算,真正到手上的时候,时间已经过去很久了。
很多编辑甚至等不到这个周期就辞职了,拿不到绩效工资的比比皆是。这更加导致了编辑行业的流动性大。
3.再次,由于编辑流动性过大,新人的培养更加天方夜谭。
编辑的工资低,导致很多编辑都无法在同个岗位长时间的工作,换岗的情况普遍发生,新人想要靠实体出版出头,几乎是不可能。
原因在出版商们都愿意签有名气的作家,这样销售量有保证,而编辑时常流动换岗,这也导致了跟写手无法长期联络感情,再加上绩效的压力,自然也不会过多的考虑新人,致使出版行业的垄断性和断层性也愈加明显。
这种种的原因综合到一起,必然导致图书行业的凋零,未来的未来,我们还能看到书店吗?
(图片来源:华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