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尔法斯特 探访泰坦尼克号出生地

2012-11-09 17:05 责任编辑:钟萍萍 乐活_度假

  为纪念“泰坦尼克”百年,澳大利亚矿业大亨克莱夫·帕尔默于2012年宣布出资复建这艘著名邮轮,并签署协议由长航金陵船厂承建,预计2016年沿当年路线进行首航。

  据说该消息一经传出,蓝星航运公司在全球便收到了“势不可挡”的回应,人们纷纷要求成为第一批登船乘客。公司已接到美国、英国、亚洲及南美地区人们的乘船请求,不少人都有强烈的愿望能够再次鉴证这艘豪华巨轮的辉煌,目前已有6人交付100万美元要求参加2016年的首航。

  据计划,“泰坦尼克二号”的尺寸将与原型基本相同,有9层甲板和840间房间,配备多个健身房、游泳池、图书室、高级餐厅和豪华舱室,约可容纳900位船员及2400多位乘客。新船将与原船一样奢华,而且还将安装有最新导航和安全仪器。此外,一组历史研究团队将对设计者提供帮助,以使游船与原船看起来尽可能相似。“泰坦尼克二号”也将设有四个烟囱,不过纯粹为装饰性质。

  “泰坦尼克二号”即将挂上“MADE IN CHINA”的标签,这对于国人来说无疑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然而尽管曾经的泰坦尼克号是如此的家喻户晓,却鲜有人知道当时(1902年)这艘豪华的庞然大物诞生于何处。现在,就跟我们一起来探秘原版泰坦尼克号的诞生地——爱尔兰的贝尔法斯特吧!

 

  当乔纳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格列佛游记》作者)在贝尔法斯特的利立普特(Lilliput)的小屋小住时,就幻想着附近的卡夫山(Cavehill Mountain)是一位沉睡的巨人。而贝尔法斯特就如同《格列佛游记》中的大人国,喜欢“大”:它一度是世界上最大的亚麻织品产地、气泡饮品制造商、衬衫制造商,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亚麻机械厂、烟草及手帕工厂,甚至最大的索道生产商。还有一个关于尖叫的世界之最,她是来自贝尔法斯特的安娜丽莎·雷(Annalisa Wray),凭借震耳欲聋的119 分贝,成为吉尼斯纪录中“尖叫”项目纪录的保持者。

  黄金岁月 打造不沉巨轮

  弗吉尼亚· 莫里亚蒂(Virginia Moriarty)是土生土长的贝尔法斯特人,她提到一个心理学名词:“次子综合征”。整个十六世纪,大不列颠王国的贵族会将头衔和地产授予长子,排行第二的孩子便没那么幸运。自1603 年伊始,英国由于在阿尔斯特战争中大获全胜,得以完全统治爱尔兰、苏格兰、威尔士等地区,贵族通常会将他们的次子送到不宜耕种的荒凉之地,宣告自己对那片土地的所有权。现代心理学家称“次子综合征”源自根深蒂固的自卑感,它会激发一种要将事情做得更好的冲动。排行老二的弗吉尼亚表示“次子综合征”有许多具体表现,比如过分补偿,或者躲闪推诿。

  无论如何,贝尔法斯特惯于用宏大来标榜自己,虽然当地自然资源奇缺,从煤炭、木材到钢铁等资源都依赖进口。然而,一个世纪之前这里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工业城市,在全球最大造船厂的领航下,历史上最大的人造移动物体——泰坦尼克号横空出世。据说“泰坦尼克”是世界上第三个最广为人知的词语,仅次于“上帝”和“可口可乐”。难道“泰坦尼克”比“9·11”、“奥巴马”、“吉尼斯黑啤”还要有名气,那么“诺亚方舟”呢?

  泰坦尼克号曾经的辉煌

  泰坦尼克号从南安普顿(Southampton)起航,大多数乘客就是由此登上了死亡之船;法国西北部港市瑟堡(Cherbourg)是泰坦尼克号的第二站,一些达官显贵在此处登船;爱尔兰南部城市昆斯顿(Queenstown)则是泰坦尼克号沉没之前的最后一站,许多怀揣美国梦的三等舱乘客从这里鱼贯而入。

  在撞上冰山之前,这艘难逃厄运的邮轮一直通过马可尼无线电报与莱思角(Cape Race)保持着密切联系。事发后,莱思角方面安排协调其他船只实施救援工作,直到泰坦尼克号完全被大海吞噬,贝尔法斯特都不是这个传奇里的主角,其在救援中的协调作用也不曾被提及。事过境迁,贝尔法斯特归于平静,泰坦尼克号也成为被遗忘的传说。

  起先,贝尔法斯特为造出泰坦尼克号及其姐妹邮轮奥林匹克号而感到无比自豪。一万五千名船厂工人倾力打造这艘“永不沉没之船”,它强大到可以漠视天气。除此之外,它还是当时最大最奢华的邮轮,结合了最高新的技术。不难想象,1912年4 月2 日晚八点,泰坦尼克号巨大的螺旋桨在波浪中旋转,向岸边欢呼雀跃的人群告别,渐渐消失在夜色的虚无中时,整个城市沉浸在怎样的骄傲和狂欢中。

头等舱奢侈豪华的装修

  然而,随着泰坦尼克号被大海如吞药片般吞噬后,所有相关机构都遭到质疑,包括造船师以及他们所采用的材料,甚至铆钉的尺寸。质疑得到的回答是:“启航时,船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如同现代心理学家们提出的“次子综合征”中的那位次子,在良心的压迫下,贝尔法斯特心怀愧疚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泰坦尼克号也成为当地人尘封多年的话题。

  世事难料,古往今来沉入海洋的船只不知凡几,除了汲取教训,那些残骸往往都是人们不愿触碰的痛。泰坦尼克号却像个不老魔咒,并被电影包装得风头无二,真令人大惑不解。不过对贝尔法斯特的旅游业来说,也算因祸得福,虽然时间来得有点晚。

  贝城穿越 重温辉煌印记

  贝尔法斯特当下的官方旅游宣传词是“我们的地盘,我们的时代”,城市被各种展览、游乐项目、音乐会、特色饮料(泰坦尼克茶,泰坦尼克威士忌和泰坦尼克小瓶装啤酒)、小吃(泰坦尼克薯片)和各种不值钱的小玩意儿所淹没。所有东西都被贴上了泰坦尼克的标签:泰坦尼克灯光秀、泰坦尼克自行车汽船游、泰坦尼克iPad 应用、欧罗巴大酒店泰坦尼克套房、泰坦尼克公路汽车赛、泰坦尼克三项全能比赛、泰坦尼克公墓游等等。一路下来,大剧院(Grand Opera House)的标语写着“音乐剧《泰坦尼克号》演出季”,甚至餐厅也有一道特色小吃“冰山生菜”。

  这场“泰坦尼克狂欢秀”以泰坦尼克区(Titanic Quarter) 为中心, 这片区域曾是昆士兰岛(Queen’s Island)的所在地,其中最宏伟的建筑是泰坦尼克号主题博物馆(Titanic Belfast)。它是一个棱角分明的银色建筑物,有些人觉得它更像一座冰山,而不是设计者本想表现的巨轮船头。把这个花费1500 万美元打造的庞然大物称作“博物馆”,显然是错了,因为话一出口就立即被一名工作人员批评了一通:“这绝不是博物馆,这是一次体验。”他这么说,可能因为不仅是这里,即便是整个城市都没有留下什么泰坦尼克号的实物遗迹。

  历史的唏嘘

  城里有一个244 米长的汤姆森槽式船坞,当年泰坦尼克号被拖到这里检查船身和安装螺旋桨推进器。站在光秃秃的深达14 米的深槽边缘,才真正感受到这艘游轮曾经的尺寸。自封为“泰坦尼克迷”的科林·柯布先生创立了泰坦尼克步行游路线路,他说船坞可以盛下2100 万加仑的水,或者用爱尔兰人偏爱的方式,是1680 万品特的爱尔兰黑啤酒。除此之外,这个船坞就乏善可陈了。相对于实体的游轮,贝尔法斯特保留更多的是泰坦尼克号的概念,正是这种空白惹来了无数人的丰富想象,让游人置身于故事之中。

白星游轮公司的宣传册

  在追寻泰坦尼克号的过程中, 确实在维多利亚大街上的罗宾森酒吧(Robinson’s Bar)找到了一些值得玩味的纪念物。大多数酒吧用来播放橄榄球泰坦尼克主题博物馆,在没有泰坦尼克号的年代,它成为了新的信仰。OCT 2012 World Traveler 125赛的电视机,正放映着1958 年的电影《冰海沉船》(A Night to Remember)。酒吧里还有一个展览“泰坦尼克娃娃”菲洛米娜的玻璃橱,据说这个布娃娃是灾难发生后,一艘船经过出事海域时打捞上来的。接着是一枚泰坦尼克游轮的胸牌,应该是从救生艇上找到的。除此之外,还有一本白星游轮公司(White Star Line)的宣传册,内容涵盖了奥林匹克号、泰坦尼克号的广告和游轮上豪华设施(土耳其浴,晚餐沙龙)的介绍。

泰坦尼克号上华丽的楼梯曾是进入头等舱的入口,顶部的玻璃圆顶在白天用于采光。

  除了这些珍贵的纪念物之外,酒吧就是爱尔兰黑啤酒的海洋了。离酒吧不远的是造型精致的政府办公地——市政厅,哈兰德沃尔夫造船厂(Harlan and Wolff)的厂长威廉·皮列(William Pirrie)给它起了个别名叫泰坦尼克石(Stone Titanic),因为船厂的工匠们,无论是石灰匠、木雕匠、细木工还是粉刷匠,凡是给大型蒸汽船做过装饰的,皆被厂长派去建造过市政厅大楼。其实皮列的生平值得一说,他像电影《死神来了》中主角的原型——因病失去了登上泰坦尼克号的机会,后来去南美出差时还是因船难葬身大海。皮列设计的事故纪念碑看上去像一个巨大的婚礼蛋糕,上面的雕像代表在海难中丧生的22 位贝尔法斯特人。与此相邻的还有一个新建的纪念花园,园中一座雕像的基座上排列着15 块铜制牌匾,详细罗列了泰坦尼克号遇难者的总名录。但是批评家们认为不够可信,因为当年的档案记录被严格封存,至今仍未公布(不用怀疑,名单中当然没有露丝或者杰克)。

  泰坦尼克号主题博物馆

  有一种观点认为,用商业化的旅游来纪念这场海难是一种亵渎,就好像在墓地里载歌载舞。作家乔治·桑塔亚那(George Santayana) 曾说过“ 那些不吸取前车之鉴的人,必将重蹈覆辙。”赞同者已在实践中表现出了这种高明,例如,基加利种族灭绝纪念馆(The KigaliGenocide Memorial Centre) 就建在1994 年25000 人死难者墓穴的上方,现成为城市最主要的旅游景点。这种选址效果奇佳,让所有参观者大感震撼并有所感悟。位于波斯尼亚首都的隧道博物馆(Tunnel Museum)是九十年代中期萨拉热窝事件的绝佳纪念点,包括孩子在内有10000 人死于屠刀或炸弹。参观过隧道博物馆的人,必将以更审慎的态度正视种族仇杀问题。

  所以,现在是时候看看这个不容错过、又不是“博物馆”的六层建筑物了。四个船头从一个玻璃体的核心建筑向四周延伸,如同一颗白色星星的尖角。即使是云层较厚的天气,这个高大的建筑物依旧闪亮耀眼,诱惑着一个又一个的游人向它靠拢。仿佛积蓄了四面八方能量之后,会迸发出一股飞翔的力量,驶入天堂的怀抱。在缺失了泰坦尼克号的年代,它成了新的信仰。为这栋建筑投下的赌注似乎获得了回报,整个区域都因其获得了出色的包装,引来大批游客,在我试图挤进其中一个展览厅时,由于太过拥挤,竟有了大呼“女人和孩子优先”的冲动。

  这里没有辜负“体验”的初衷,因为它的确让人动容,特别是其中的“造船厂云霄飞车”,游客能够在黑暗中亲身体验特效、动画,重现二十世纪初期造船厂里的真实场景。优雅的音符从古老的唱片中悠悠传出,现场表演经过重新编排,录相机放映着当年人们的日常生活,细节被挖掘得淋漓尽致。除此之外,还可以玩互动触屏中的小测验,看看你对这艘超级客轮了解多少。在其中的一个房间里,管道将冷风源源不断地带到室内,模拟那个凄冷之夜。接着又出现一层令人眩晕的玻璃地板,可以看到泰坦尼克号的高清图像,朦胧的甲板和船尾的栏杆几乎触手可及,如同亲临海水下2.5 英里处,游进被海底生物团团包围的沉船遗骸。

  展览力图展示“真实”,一些模型和精心制作的电脑特效画面,将船舱内复杂的布置展露无遗,包括头等舱、二等舱和三等舱完全一致的复制品,甚至还包括用餐区、引擎控制室和工人房。毫不夸张地说,整场体验让我像被催眠一般,依稀回到了那艘灯火辉煌的游轮,还有那个早已消逝的噩梦般的夜晚。追寻泰坦尼克的行程让我觉得疲惫,不得不在当地的一间酒吧前驻足歇脚,点了一杯当天的特饮泰坦尼克杜松子酒(Gin &Titanic)。就像它名字形容的那样,我很快就醉倒了。

  第二天,弗吉尼亚主动提出带我去看看这个大西洋边城市中无关泰坦尼克号的一面。听着露比·莫瑞的歌,我们有所选择地沿着小街漫步。这里确实漂亮,大街和林荫道呈令人愉悦的几何状排布,公园绿地和花园像绸缎般铺设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我们在那些极富艺术感的桥梁、雕像和壁画之中散步。

  贝尔法斯特的壁画

  贝尔法斯特的壁画与泰坦尼克号有些关联,对很多人来说,它们都曾作为耻辱的伤疤,试图被抹去,但最终都成为了旅游景点。上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末,在这场被客气地称呼为“北爱尔兰问题”的流血冲突中,保皇派天主教徒和共和派新教徒都在建筑外墙上绘制了大幅壁画,尤其是居民区连成片的排屋房顶上。这些壁画如同信号灯一般,在每一区的土地上宣告作者对自己信仰的忠诚。当然,不是所有的壁画都是为了煽动情绪而作,有些展示了克尔特民族的鉴赏力,有些表现体育界的名人,有描绘了爱尔兰神秘英雄库丘林,也有画着两个微笑的孩子站在花朵和一头狮子前的。另有一幅是毕加索作品的复制品,是由政治对立的两方艺术家联手创作的。美丽的色彩挥洒在大街小巷,贝尔法斯特成了天然的露天博物馆。我对贝尔法斯特的印象都来自于陈旧的黑白新闻片,谁曾想它居然有如此鲜艳的一面。

  这里最色彩斑斓的壁画应该是《阿尔斯特的红手》。画面中是一只正在抚摸海边的岩石断手,手的主人则在一艘往岩石方向驶来的船上。阿尔斯特(Ulster)是爱尔兰的一个行政区(爱尔兰一共有四个行政区),这幅壁画反映了一段真实的历史:两位王子为争夺阿尔斯特的王位,决定用划船比赛来定胜负,第一个用手触到岸边的人便是下一任国王。比赛即将收尾,落后的王子为了争得第一,挥刀砍断了自己的手,将其扔到岸上,于是他得偿所愿。我想起弗吉尼亚强调过的“次子综合征”,这段历史的确能说明当地人的某些性格侧面。

展开更多
相关内容:
行走泰坦尼克爱尔兰贝尔法斯特
编辑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