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版Vogue中国大片:China 还差得远

2011-08-20 21:59 tangmin

Vogue大片中的Karlie Kloss和范冰冰

  PClady:美国版《Vogue》今年的9月刊拍了一组中国主题大片,中国明星韩寒、范冰冰、吴彦祖,还有导演陆川、名媛万宝宝都有份参与,你看了这组大片吗?

  唐小唐:看了。

  PClady:你觉得这组片子拍得怎样?

  唐小唐:总体感觉一般吧。现在时尚杂志的主题时尚大片一般可以用故事性来评价,但是这组片子的故事性并没有让我有太多感触。

  PClady:你觉得中国明星在里面的表现如何?

  唐小唐:相当差。名气和效果成反比。范冰冰和韩寒、吴彦祖几个娱乐明星的效果最差,艺术家徐冰的还凑合,反倒是制衣厂女工和少林僧人的表现力非常好,在少林僧人和名媛万宝宝的那张照片中,万宝宝甚至是可以被忽略的。

安东尼奥尼1971年的电影《中国》封面
安东尼奥尼1971年的电影《中国》封面

  PClady:美国杂志拍中国其实也不止一次了,你觉得最好的是哪一次?

  唐小唐:杂志本来就是中产阶级的产物,他们都中国感兴趣的视角基本相同。如果说最好的一次,我觉得可能不是杂志,而是1972年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的电影《中国》中的中国,而其实,西方杂志中的中国也一直摆脱不了电影《中国》的中国印象。比如,上海的豫园,电影中重点拍摄,这次的美国《Vogue》也有取景,而在1993年12月份的美国《Vogue》的一组“东方西方”的大片中也有取景。

  PClady:很多人认为这次是第一次真正的中国时尚扬威国际?

  唐小唐:民族感情吧。超模出现在T台这样说,有国内品牌进四大时装周也这么说,都听厌了。只有一句话,还早呢。也许,这次的不同是,“CHINA”字样出现在了封面。

  PClady:那你觉得这组片子有“妖魔化”中国吗?

  唐小唐:“妖魔化”是个很流行的词汇。作为一个杂志或者媒体,西方很注重其公正性,我觉得极少会出现真正的“妖魔化”。视觉的东西,通常有所见即所得的感觉。安东尼奥尼的《中国》也曾被中国政府认为是妖魔化中国,禁映。不过那确实是当时中国的写照。1993年的那组大片,也许也可能会被很多人认为是“妖魔化”中国的报道。但里面的场景也很真实。这次的这组也有制衣厂的场景,同样是最真实的场景,不过不同的是这次我们也看到了更多的现代化场景,范冰冰也可以穿上一套国际化的时装。不过她和Karlie Kloss一起给我传达的信息,无论从身高和气势,似乎都是《Vogue》在告诉我们:中国,你还差得远呢!

  PClady:那你觉得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时尚标志有哪些?

  唐小唐:大概有8种,毛泽东、长城、中国功夫、红色、标语、自行车、上海的豫园以及底层人民的生活。

毛泽东

  毛泽东

  自从波普大师安迪·沃霍尔把毛泽东的头像变成流行文化元素,包括《Time》在内的很多西方杂志,都曾将毛泽东头像经过处理变成封面。同时,在西方人眼中,毛泽东作为中国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他也成为少数几个具有国际知名的的中国人之一。所以,在很多中国主题的时尚大片中,我们都能看到他的身影,出现在背景中。

红色

  红色

  如果用一种颜色代表中国,相信所有中国人都会脱口而出:红色。不错,红色作为一种喜悦和欢乐的象征早已深入中国人的心中,成为一种文化图腾。西方世界也慢慢接受这种符号,而红色中国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成为很多西方人对中国的固有看法。中国红也是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不变主题,因此即使《VOGUE》这样充满创意的杂志,在做中国主题的时候,也逃脱不了红色的固有窠臼。

标语

  标语

  中国最生产什么?也许不是人口,而是标语。从城市到农村,一个个横幅,一堵堵墙上,我们都能看到充满中国特色的标语。政治标语也好,计划生育的政策标语也好,商业促销标语也好,每当我们看到那些标语,都能从内心发出默契的微笑,而标语也因此成为中国特色之一,西方人把这种特有的文化看成一种另类时尚,类似纽约或者伦敦的涂鸦。

中国功夫

  中国功夫

  也许不用再说了,中国功夫可能是中国图腾中最著名的一个。《功夫熊猫》的上映,更是将这一文化标签普及到整个西方的上中下层。提到中国,所有的西方人,第一联想一定是:Chinese Kungfu。因此,中国主题怎能少了中国功夫?

长城

  长城

  虽然“在月球上唯一可以用肉眼可以看到的建筑物就是中国长城”这一说法被证实为谎言,但是长城见证了中国整个历史,它是西方看中国永远绕不开的话题和现实。Fendi几年前的长城秀也充分证明,作为注重历史和艺术的时尚品牌对中国长城的厚爱有加。把模特拉到长城上去拍一组大片,不仅仅是中国时尚杂志的惯用手法,也成为西方时尚杂志中国主题的不变图片之一。

豫园

  城隍庙和豫园

  如果提到中国城市,西方人想到的第一个一定不是北京,而是上海。但是提到上海,西方人第一个想到又是什么呢?东方明珠?那是这些年才出现的建筑。苏州桥和外滩?每个江海城市其实都有类似的风景。也许你猜不出,他们第一个想到的是城隍庙和豫园,没错。这个也有赖于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的电影《中国》,他把镜头对准豫园中的日常生活,那才是上海风尚最真实的体现。

自行车

  自行车

  即使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中国,很多城市甚至已经没有了自行车道,但是,自行车仍然是西方人眼中中国时尚的标签。导致其原因的当然是7、80年代的中国自行车大军,在很多摄影展上,我们都能看到摄影师把镜头对准北京大街上自行车的汪洋大海。自行车作为主要交通工具,在很长时间内是中国的一种象征。所以,即使今天,在中国城市的马路上,蜿蜒的汽车才是真正的主力军,时尚杂志还是愿意把自行成当作一个道具,因为在很多没到过中国的西方人眼中,他们眼中的中国一直没变。

底层生活

  底层生活

  和自行车一样,中国的底层生活也是西方人最感兴趣的话题之一。因为作为一个近30年才经济腾飞的国家,在西方人眼中,穷一直是固有看法。而作为基数庞大的底层穷人生活也许才可以代表中国。这样的观念也许很难改变,因为也确实,中国的普通民众都还没有富裕。


向下展开
编辑推荐
猜你喜欢